高教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研究» 高教资讯

地方大学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 ——以大连大学为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经济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示精神,大连大学结合实际,出台了《大连大学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和《大连大学高质量发展计划行动实施方案》,旨在为学校提供更加明确且高质量的发展导向,进一步提升学校“双一流”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大力调整供给结构

1.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合理配置学科资源。

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按照辽宁省“双一流”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着力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学科特色,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开展学科水平自评工作,对于学科内涵建设水平较较低、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旺、就业质量差的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点予以调整,形成分层次建设(重点发展、稳定发展、调整发展)和自主撤销的学科结构调整机制,通过合并、兼并等方式集成优质学科资源,特色发展,做优做强。

2.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

专业调整要考虑市场需求及专业社会声誉变化趋势并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质量,预警—减招—停招循序渐进,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使停、并、转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拟增设专业必需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亟需专业,严把质量和数量关,建立科学论证机制。新专业的增设与建设,既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又要体现综合性大学优势,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形成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相适应的新局面。

二、全面提高供给质量

1.推进“双一流”建设,集聚供给高位势能。

立足大连,服务辽宁,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重点支持,创建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针对大连市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转型升级制造业、加强健康大连建设等,重点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工程、临床医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中国史等学科。探索、引导相关学科面向大连市重点领域开展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全力建设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群,为建设一流地方性大学构筑坚实基础,为辽宁振兴集聚高位势能提供强大支持。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有效供给能力。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合作办学,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扩大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受益比例;提高双学位、辅修专业教学质量,逐步建立部分课程基于网络管理的灵活学习制度,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平台建设、立项、培训等工作,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采用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及辅助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向导师回归、教材向参考书回归、考生向学生回归”;与金州新区实训基地合作,探索校-企、校-地深度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批可以凸显地方性特色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和综合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创新创业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有效方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层次、四平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根据平台实现双创基础教育与双创因材、因需施教相结合,促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1+3+X”就业指导体系,实施分层次和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4.改革科研组织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企业无缝对接。

实施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工程,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大连市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以城市大学为城市服务,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己任,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优势发展的优势,将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纳入了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国家“智慧航运和物流网络技术”工程实验室为平台,服务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以国家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实验室为平台,服务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等,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高校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教育供给的原动力。

进一步提升人才高地的作用,结合学科专业调整与科技创新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继续发挥我校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优势,有计划地启动新一轮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和海外人才、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继续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继续完善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实施中青年教师成才计划,通过国内外访学、骨干教师培训、单科进修、专业实践、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三、有效增进供给主体活力

1.树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增强办学思想活力。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注入学校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证,以“调结构、建特色、强管理、促服务”为核心的办学观念,全面实施“文化铸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立足大连,服务辽宁,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提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研究应用型地方大学。

2.改革供给侧管理,增强供给主体的内生动力。

学校应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发挥好统筹规划、协同服务、政策保障和监督考核作用;不断改善管理结构,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将学校管理重心向院系转移,向教学一线转移,加强内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广大教师的创新活力。

3.打造校企联盟,构建供需合作抓手。

科技创新与大连市产业发展结合,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组建若干产学研联盟,特别是与自贸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相关的产学研联盟。以校企联盟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学校要在做优做强内涵发展中彰显社会服务职能,并带动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显示度的提升;要加强联盟建设各项工作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工作,为实践探索提供思想先导,并通过对工作实践的总结凝练,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准。通过深度合作,校企共同营造供需动态平衡的发展环境,协同发挥倍增效应,共同为辽宁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附件